Friday, January 1, 2010

Taiwan food security research by Taiwanes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already did a huge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food scurity situation in the world. Taiwanese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 NHRI publish the Checking and reconstruction result of the food security research, the artical in e-paper of NHRI -- NHRI researcher conducts empirical study on Taiwan's food security index --report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aiwanese food security is better than other country in esat asia. the rate of nutritional dificiency of country in easr asia as fellow: Chain ,12% ; N-Korea, 33% ; S-Korea, non-shown ; Mongolia, 27, Taiwan- original FAO result, 3.98%; taiwan-IPAQ modified result, 1.85%. It`s kind of pleasure.














http://enews.nhri.org.tw/enews_list_new2_more.php?volume_indx=335&showx=showarticle&article_indx=7513

But these research defined the nutrition as calories only. To some of low finantial population, that`s not enough to represent the true situation of NUTRATION, I expect the deeper and wider research of more items of nutrtion such as vitamins and mineral and the rate of protein, fat and carbohydrate within the total calor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gorvnment should never forget the 3,98% or 1.85% of taiwanese, they won`t decide the result of your election but they are human, too! some of students in the remote villages have no money to pay for lunch in school. Some students have only one meal per day--only the school lunch. These dame things souldn`t happen in Taiwan, but they are happening! To the all people who are starving now, the whole world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help them. According to some reports, the G8 can spend only 3% of their GDP per year to solve all starvation in the world.

Science is the tool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but the solution should be done by human , or science will be some datas only.

Sunday, December 27, 2009

Good site to practice your English listening skill


To the friends who are really inetresting in science but not a Einglish-first-language people, there is a good news:

I had made myself as a fan of NATURE journal in FACEBOOK, than I found that there is a podcast of nature! that`s good! that`s mean we can listen to some people talking about science in English. By this we are able to practice our English listening and learn the news of science!

Check it out! Dude!

http://www.nature.com/podcast/index.html

Friday, December 25, 2009

your own DNA , your own products



This company --DNA 11-- can let your DNA gel electrophoresis picture turn into a art work! I already thought about this idea (print the picture in T-shirt or cup) to help getting money to the student`s association of my department. But I didn`t make it true anyway. Go and check it out!



Sunday, August 2, 2009

smiles in the wells

With some light around it,the used titration 96-well dish showed many smiles inside wells, they are quit cute!









Saturday, June 27, 2009

school paperwork>>台灣生物晶片產業近況

This is a report homework of one of my course :the developement of modern medical and biological tech. I wrote it whan I was a sophomore. It`s about recent Biochip industry in Taiwan. This is a important topic for Taiwanese, cause taiwanese IT industry is well-developed. With this vantage, Taiwan might have a change to be one of the top country of biochip, Let`s us see~~!

前言

本課程有一次討論到生物晶片的概論,在生技產業上也有所著墨,而身為生科系的學生,並有意朝產業界發產的我來說,生物晶片產業在台灣的發展確實是讓我非常有興趣的題目,因此本學期的報告就定題「台灣生物晶片產業近況」。

自1980年代,史丹佛大學開始了生物晶片的原始概念之後,世界各國就開始陸續投入此項跨領域的興新技術研究。Affymetrix的Genechip、賓州大學的微型PCR反應器、Hyseq、Nanogen…等公司與產品,都是業界鼎鼎大名的例子。那台灣呢?無論是微陣列晶片或者是微流體晶片,其所需要的半導體與精密製成技術,在台灣有許多扎實的背景,而生物技術的能力也是國家經濟發展計畫的主力之一,究竟在這一波biochip熱潮中,台灣的生物晶片產業是否因此而掌握優勢?目前的發展狀況又是如何?

產業近期概況

表一、台灣成立之生物晶片公司現況 (drawing a table is not allow for blogger user, if you are intresting in this table ,please just download the whole report, thanks!)
資料來源: 趙蘭英台灣生物晶片發展的機會 http://www.itri.org.tw/chi/services/ieknews/h2001-B01-40036-48DD-0.PDF ( Jan 2008)

表一大約是在2002年時製作的,此時的台灣已經有許多的公司投入生物晶片的研究。其實,政府為推動生物技術產業,在1999年七月於工研院成立「生物醫學工程中心」,投入生醫工程技術的研發,生物晶片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核心技術領域。當時工研院有一項「生物晶片應用及技術開發研究計畫」,初期目標是以開發感染性疾病快速檢測晶片為主,後續將發展一系列遺傳性疾病、癌症檢測的技術,如今有關生物晶片的研究仍舊不斷的進行。
除了表一提到的業界單位,台灣亦有其他研究機構、公司甚至是策略聯盟在這10年內相繼成立或者投入本技術研究,以下將提出數個單位來研究。

工業研究院

工研院自2000年起進行生物晶片研發計畫,已累積了70件以上的專利,並且在2003年初成立華聯生技衍生公司,2006年,工研院結合國內包括華聯生技、神隆生技、永匯豐科技、威茂生技、鈦昇科技及開物科技,成立「生物晶片臨床應用聯盟」,希望藉由國外已蓬勃發展的異業結盟模式,集結上、中、下游廠商之能量,進行生物晶片製造及研發服務產業垂直整合,串聯供需鏈結及應用服務,同時也將進一步與醫療研究機構合作,共同推動生物晶片臨床應用。完整的生物晶片檢測系統包含檢體處理、試劑、晶片雜交、螢光掃瞄及資訊分析等儀器的整合,成立「生物晶片臨床應用聯盟」的用意即在於整合國內廠商的關鍵核心技術共同發展國內自主技術之生物晶片檢測平台,取代單打獨鬥的方式共同競逐國際生物晶片市場,才能與擁有全套系統的國際領先廠商競爭。

工研院的生技醫藥所將「高密度基因晶片快速佈放」、「高通量寡核酸探針設計及註解」、「基因表現晶片資料分析及整合型資料庫建立」、「微陣列基因表現晶片之RNA樣品處理及晶片雜交反應」、「DNA序列快速且大規模比對軟體」等技術列入其核心研究技術中。

在工研院的技術轉移的部分,我找到了「蛋白質晶片製作技術」、「自動化生物晶片雜交儀平台」,想必是生物晶片研究的其中一些成果。前者改善蛋白質固定於晶片上的能力,並且使晶片能同時檢測多項樣品,還可放大訊號、縮短作用時間;後者將”自動化”涵蓋整各晶片雜交實驗,使用者只需將欲雜交之基因晶片以及製備好之雜交樣品置入雛型機中即可,可提高實驗再現性,同時降低成本。

華聯生技(phalanx Biotech)

華聯生技衍生公司是工研院與經濟部共同在2002年六月成立的,其人員來自工研院生物晶片的研究團隊,包含生物晶片計畫的主持人邱創汎博士。華聯公司之業務重點主要涵蓋基因晶片、分子檢驗的研發、製造與行銷等項目,起先暫設於工研院開放實驗室,目前已移至竹科園區。

Mouse OneArrayTM、Human OneArrayTM是目前華聯的重要產品,但除了實物的晶片販售,華聯亦提供microarray的代工服務(即代執行晶片讀取實驗)與人員訓練服務。

大約在2005年,華聯宣佈與英國Oxford Gene Technology (OGT)完成授權簽約,取得多項晶片專利,其產品Human/Mouse OneArray也正式進入美國市場銷售,同時藉由量產降低製造成本,將每片400~500美元的微陣列基因晶片降至100美元以下。未來將可帶動聯盟廠商開發基因晶片上下游之寡核酸原料、試劑及設備,促進台灣基因晶片產業的成長。華聯生技專精微陣列基因晶片量產製造,所有製程技術皆為國內自行開發,基因晶片產品已於2006下半年陸續推廣至亞洲及歐洲等市場。

晶宇生技

晶宇生技公司最先也是由進駐工研院開放實驗室開始,遷入竹南生技園區後,依舊穩定發展,其藉由開發腸病毒相關分子檢驗技術陸續建立一系列臨床分子生物技術平台。

由於一般生技公司並非醫療體系、研發時普遍面臨的問題就是病患的檢體取得不易,而晶宇尋得林口長庚、新竹東元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高雄醫學院等多家醫院合作,晶宇負責前段的研發測試,再委託醫院進行臨床測試,使「呼吸道非典型病毒鑑定晶片與檢驗技術」計畫得以順利進行,原計畫為10個月,卻在短短兩個星期內便完成SARS生物檢測晶片。晶宇在腸病毒與SARS的的經驗使其闖出名聲。

晶宇目前研發方向為開發核酸偵檢相關的各階段流程、建立生物晶片及分子醫學檢驗技術平臺,並整合半導體製程及微機電技術之晶片模組,作為新一代整合式核酸檢測晶片的核心技術。除了進行生物晶片相關產品之開發與量產以及核酸微陣列晶片合作代工,同時也自行進行完整的產品及製程流程開發,例如鰻魚與蘭花的疾病偵測產品。晶宇亦研發低成本、製程簡單、富應用性及整合性的基材,作為生物晶片的新材質,自腸病毒檢驗晶片以來,已研發出一種以醫療用塑膠製造的生物晶片,只需要三分鐘左右,即可將核酸生物探針附著於晶片上。其Dr.Chip等自製生物晶片產品也是目前的重心。

微晶生技

微晶生物科技公司成立於1999年,其目前主要的核心技術為Phytogenetics MPV®植物性藥物篩選分析技術平台與產品包括生物晶片玻璃載片、病原菌專一核酸片段生物資訊分析與實驗以及脂肪細胞基因晶片。

微晶創立初期是以生物晶片技術為基礎工具,開發廣用型生物晶片載體以及超快速雜交反應液,適用於多樣生物分子包含基因、蛋白質晶片的製作,成為早期主要的獲利來源。

同時微晶投入大量資源發展生物資訊學,研發計算DNA一級結構及次級結構之相似度和差異度的生物演算法(BioAlgorithm)。2002年微晶推出『Gene Finder®』生物資訊套裝軟體服務,結合生物資訊以及比較基因學的特殊標誌搜尋系統,可以協助研究人員從龐大的基因組資料庫中找到標誌基因,應用在製作分子診斷試劑或新藥研發篩選工具。微晶與美國Zen-Bio公司共同合作開發出的人類脂肪基因晶片產品,適用於篩選糖尿病、肥胖、傷口癒合新藥的產品。

未來微晶將以人類脂肪基因晶片與肥胖細胞培養和分析技術平台從台灣植物中篩選開發治療脂肪與糖尿病的新藥。從微晶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其是從單一生物晶片產品逐漸走向知識研發與服務的經營模式並且自行開發藥物,微晶宣稱有意進一步朝整合型醫藥公司(fully integrated pharmaceutical company)的形式發展。

台灣基因科技

台灣基因由統一集團、永豐餘、東帝士合資成立,算是台灣傳統產業財團跨足生物晶片的代表。
台灣基因的作法是投資美國幾家基因研究公司,並與他們簽訂技術移轉與晶片代工的合約。但其終極目標是放在研發,尋找藥物的標的基因,將生物晶片代工定位為階段性的投資。台灣基因目前多鎖定在亞洲特有的肝癌、胃癌等疾病做研究。
目前,台灣基因與微晶生物科技所生產的尼龍薄膜生物晶片,都是轉移自中研院開發的技術。中研院生醫所開發出尼龍材質的生物晶片,售價比玻璃晶片的便宜三分之一,除了材質便宜,尼龍晶片採用酵素顯色系統,可以用一般掃描器來判讀結果,比起使用雷射螢光掃描器判讀,還可節省五到七成的成本 。

台灣生物晶片產業前景與面臨的問題

生物晶片產業是知識、技術內涵極高的產業,工研院院長李鍾熙認為,台灣的產業發展成代工為長的機會不多。但台灣在生物晶片開發早期就投入,半導體工業又發達,在技術和人才方面有優勢,「台灣應有機會進入比代工更高層次的領域」。

而生物晶片的發展有一項重要的問題,就是上千個專利卡在一起,彼此互相牽制研究的步伐,「由於專利地雷遍佈,現在一個產品已經不可能從頭到尾不侵犯到別人的專利。」李鍾熙認為,這個問題可能要靠互相交換專利技術來解決。換句話說,現階段必須積極研發、申請國際專利,作為將來與國際大廠談判的籌碼。

「相對於國外大廠,我國生物晶片技術居於落後地位。我國生物晶片公司多係學習國外公司的技術,在近期內並無法成為領導廠商。因此,如進行研發時僅顧忌他人之專利權,將寸步難行而無法發展新產品或所發展產品並不具市場價值。
就另一角度而言,我國晶片廠商應基於他人的技術,進行改良型研發並針對該改良取得專利保護。掌握核心專利並進而與其它專利廠商進行交互授權以達到互利的結果。由於生物晶片所涉領域眾多,沒有一家廠商可精通所有領域。因此,我國廠商應建立重要且獨特的技術,與國外廠商進行策略聯盟。」 (朱淑尹,生物晶片專利面面觀,Jan 2008)   
這一段真的分析的不錯,所以我就直接引用。


更深入的討論,就目前而言,政府及民間雖皆投資大量經費於生物晶片產業上,但似乎缺乏代表性產品。面對國外專利權的重重高牆,我國晶片廠商應發展出獨特技術作為利基並取得核心技術專利,再藉專利交互授權與其它廠商策略聯盟,才可獲得晶片產業發展之關鍵機會,生物晶片臨床應用聯盟則算是國內較大且具代表性的聯盟之一。


生物晶片要產生商品化的價值,必須達到前處理方便、判讀簡易、準確性高、速度快、成本低等特性。根據李鍾熙的預估,再過一、二年,生物晶片便可以做輔助性檢驗,大約三年後可做大型篩檢,五年內應可以發展成一般的篩檢工具,有如目前市售的驗孕試劑一樣方便。如此看來生物晶片的前景似乎還算樂觀,雖然我也有蒐集到一些負面的產業分析報告。
生物晶片涉及的技術領域眾多,重點發展技術的定向需要完善的考慮。某些報告看重近年我國半導體及精密加工的良好基礎,工研院院長認為,生物晶片產業應重於發展基於半導體及精密加工技術的部份。至於生物資訊部份,則著重本土特有病毒或疾病之檢測。就像微晶與台灣基因的方向,如果要避開國外大廠的優勢地帶,這一部分確實要好好把握!

結語


微晶生技總經理曾驥孟在接受學生訪問的時候,引用<<金色雙螺旋>>的一段話「要嘛就乖乖待在學術界,如果決定要出去到業界的時候,你要確定你自己是一個賭徒!假如你不敢賭就不要出去,因為它有風險。」對於很想要到業界,卻沒有實際接觸過業界的我,完成了本報告後,發現以後要走的路又多了一些距離。業界的現實與殘酷實在讓人望之卻步,而10年之後的台灣業界又是如何呢?許多人都勇敢的衝,雖然現在好像是陷在泥沼,但是也努力的爬,一步一步的爬。


「病毒學學理與研究技能、核酸原位雜交學理與研究技能、細胞與分子生物學理與研究技能、核酸陣列分析學理與研究技能、定量分析學理與研究技能、核酸陣列分析學理與研究技能、定量分析學理與研究技能、半導體製程學理及研究技能、微機電應用及研究技能、本公司研發人員多同時具備臨床檢驗之相關經驗,因此充分掌握產品開發之市場性。」晶宇科技在他們的網站上公佈他們公司研發人員有多少種的技能,看得出來生物晶片真的是一項跨領域而且十分不簡單的工作,單單是要讓這些人溝通就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與精力,台灣跟其他國家比起來政府又投資的少的可憐,雖然已經看得出來有那麼多的成就,卻還是比不過大國大廠,台灣生物晶片的將來,還需要我們的多加努力了!


根據工研院IEK提供的數據顯示,2005年全球的生物晶片市場為25.7億美元,較2004年的20.6億美元成長了24.7%,預計2008年市場規模可達47億美元,其中臨床應用更具市場潛力。雖然對市場的負面報導我也有蒐集到,我還是會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生物晶片在台灣的發展,畢竟,樂觀與積極才會看到成功的曙光!

全文完


參考資料

§ http://www.bmec.itri.org.tw/news_more.asp?NewsID=29
§ http://www.bmec.itri.org.tw/coretech/core1.asp
§ http://www.itri.org.tw/chi/components/jsp/shownews.jsp?file=templatedata%5Cnewspool%5Cnews%5Cdata%5C20030123-13-0000001_utf8.dcr
§ http://www.eettaiwan.com/ART_8800487460_480102_NT_24638c36.HTM
§ http://www.phalanx.com.tw/Web_phalanx/chinese/product.htm
§ http://www.itri.org.tw/chi/services/transferable/itri_show.jsp?idx=3275
§ http://www.itri.org.tw/chi/services/transferable/itri_show.jsp?idx=3100
§ http://www.phalanx.com.tw/Web_phalanx/chinese/application.htm
§ http://www.phalanx.com.tw/Web_phalanx/chinese/mission.htm
§ http://www.phalanx.com.tw/Web_phalanx/chinese/technology.htm
§ http://www.sbir.org.tw/result/spotlight/spotlight-58.asp
§ http://www.sinphar.com/medical/no28/product_01.html
§ http://www.itri.org.tw/chi/services/ieknews/h2001-B01-40036-48DD-0.PDF
§ http://www.bio-drchip.com.tw/chip.asp
§ http://www.bio-drchip.com.tw/chip_RDgeneral.asp
§ http://www.bio-drchip.com.tw/chip_RDdirection.asp
§ http://news.taiwannet.com.tw/newsdata/showdetail1.php?ID=1486
§ http://www.ecaa.ntu.edu.tw/weifang/Biotech/..%5CBioMEMS%5CBiochip-Taiwan.htm
§ http://tw.acesuppliers.com/biomedia/meg/meg_1.asp?mgzid=2402342720051925316993133&idxid=2709
§ http://203.68.20.65/science/content/1999/00090357/0005.htm
§ http://www.u-vision-biotech.com/chinese/ChineseIndex.htm
§ http://www.eettaiwan.com/ART_8800447248_480102_NT_c558666a.HTM
§ http://www.bel.itri.org.tw/cbic/About/
§ http://www.epochtimes.com/b5/6/12/22/n1566207.htm
(所有資料皆於Jan 2008擷取)

Friday, June 26, 2009

網路讓我呆? --網路是否使人們的知識分析能力下降

上學期我修了一堂通識課,名叫「網路社會學」,老師藉由與學生互動、討論、看影片等等的方式,為同學解釋網路的發展,對於社會的影響,也討論「網路社會」的發展與問題。

這是很有趣的課程,老師在課堂上曾經問過我們一個問題,要我們比較沒有網路與有網路之後的生活有什麼差別,但對我們這一代來說,在我們開始懵懵懂懂,剛開始會看電視,會看書時,網路也接近蓬勃發展的時期,也就是說,我們其實沒有經歷過沒有網路的日子。對於老師的問題,我們很難比較。

但就是因為,我們跟老師比起來,對於網路更為依賴與熟識,我們也更加能夠善用網路資源,慣於使用之(是,這是有好有壞)。

在其中一堂課裡,老師發表了他的意見。他說明到網路對於人們知識分析能力的影響,其中最關鍵的原因,應該就是人們對知識的取得變得容易,而且,所謂的「檢索能力」也比以前強太多了。

老師說到,以前的人沒有網路,要找知識,都需要到圖書館,一本一本的翻閱,看了很多的書與文章之後,才有辦法找到自己要的資料,而這個過程,使過去的人們,得以訓練閱讀、分析、檢索、去蕪存菁,所以能夠從這一大堆的資料中,摸索出道理,對於知識的取得也十分珍惜。

老師也試問同學「圖書館裡的知識,與網路上的知識,有什麼不同?」我覺得大家可以思考一番。

對老師而言,這樣的過程十分重要,而現今的人,有了網路,對於知識取得的便利性增加許多,人們開始對於知識不那麼重視,對於所謂「上網就查得到的資訊」變的不太在乎,少了記憶與深度的認識,在資源的索取上,面對大量的資訊,我們選擇交由網路搜索引擎為我們代勞,找出所謂「關鍵」資訊(即以關鍵字搜尋),而搜尋的結果,誰會看到第十頁之後呢?如果搜尋引擎的趨向,越趨通俗與商業(其實已經開始了,付點錢,你的網頁擺第一!),較少數、較為冷門的知識與創作,將會被埋沒。

另外,網路資訊的正確性一直都受到大量的質疑,因為網路的開放,造成許多的資訊沒有經過審查就公開於世,只要你敢寫,沒有什麼東西大家看不到的。我記得去年(2008)還有新聞討論到某國家的教授反對學生用維基百科(wikipedia),作為報告的參考資料(其實我用的也怕怕的,但是真的很好用!!)。因為這些資訊的生成,沒有經過檢驗(例如同儕審查等),完整與真實的程度令人擔心。

老師也提及,人類對於書本與自螢幕上的文字閱讀,其能力有所差別。紙本上的文字較為易讀,銀幕上的內容則較難咀嚼,這樣的特性對於知識的吸收有所影響。

種種的論點都說明了,網路的蓬勃,雖然讓資訊的搜集快速許多,但對於人們知識分析的能力,反而沒有提升,而在便利性誘導(就是懶惰的意思)下,經驗不足的學生,也是未來會接下世界關鍵角色的這群人,會開始慣於使用可能是錯誤的、不成熟的資訊,並且在沒有分析的情況下做出決斷,對於網路檢索工具的依賴,也可能會造成對於知識的獨立思考能力受影響。

「以前我們是前端(資料蒐集)困難,可是後端(思考與分析)下了很多工夫;而如今的人們則是相反,資源無限,卻疏於培養或使用重要的分析能力。」老師這樣說明。

但是我對於此事反而是比較樂觀,而且我的解釋很「生物」,也因此我把此篇文章放在Michaellsr。

網路的澎勃發展,其實就是環境的大改變,而且是個持續不斷的改變過程,許許多多新的科技、速度、電腦運算分析的邏輯也不斷的改變。而人與其所構成的社會,都是「活的」,都是如有生命的物體,也會改變,會依環境變換生存的方式,不適合環境的個體也會因為此而被淘汰,留下適合的群體,繼續存活下去,也就是說,我們會「進化」!

對於知識的攝取方式,面對知識的態度,都可以不斷與環境一起改變,我相信人類會開始發現自己對於網路的依賴態度,對網路資訊的認同程度需要有所反省,需要調整,人們會發現比起以前,他們雖然更加容易取得資訊,卻也需要更獨立、更睿智的分析,這些發現可能是不自覺的,再多次的失敗與懷疑之下,我們自然會開始嚴謹的面對這些隨手可得的訊息。而無法在這個充滿「陷阱」的新環境中注入適當態度的人,就無法成功,無法做出正確判斷,主導世界重大決定的機會也越少,如果無法改變觀念,這些人就會被淘汰,失去主導社會主流方向的機會,當這個模式建立,人們對於下一代的教育,也會開始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使未來的人能夠在承擔責任前,就學會如何正確的面對當代的知識。

<<世界是平的>>一書中,作者提到,對於下一代的人而言,新聞不存在於每天被丟在你家門前的報紙,而是存在網路,也就是說,對於未來的人來說,在網路上取得新聞、取得知識、取得一切資訊,都是理所當然,對於我的兒子或者孫子來說,他們的學習歷程裡,面對螢幕的時間可能比面對紙本來說更多,這時,就沒有所謂紙本己較容易閱讀,螢幕比較難看的問題了。

對於我這一輩或者上一輩,之所以會在閱讀螢幕訊息時有點吃力,我認為是因為我們花了我們最精華的學習時間在書本上,想當然爾,我們會以紙本為主要的閱讀方式,我的上一輩還花了可能30~40年在閱讀紙本,要我們這些人在10年以內熟悉螢幕的閱讀,想必一定會有困難,但這個困難並不存在於未來。

對我而言,圖書館與網路知識的差異只在於:"圖書館裡的書,還不能在網路上查到"(對的,未來就可以查到了),很多的學術或者出版單位,都在嘗試把那們的收藏或者產品數位化,讓全球的人類都可以藉由網路使用其資源,包括許多博物館、圖書館、學校與出版商。許多經過同儕審查的期刊與大英百科都有網路版了!我們知道這是一個趨勢,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而我對它造成的效應非常樂觀。

因此,我的預測與老師的完全相反,我認為在未來,知識會變得無比廉價,而電腦無法取代的分析能力,才是最為珍貴,最值得人類去追求的部分。你能記下再多的東西,都不會比網路多,而得以從這麼多的資訊裡推斷出最正確的結論,並且拿來應用、解決問題,才是價值所在。

也因此,對於目前與未來的教育界而言,他們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提醒他們的學生,網路知識的自由性、不標準性且內含讓人混淆的危險性。在設計作業或者課程時,必須要讓學生去發現網路知識的性質並找到面對它的方法,如此一來,試誤而學習的步驟就能快一點,人類與社會"演化"的步驟也才能快一點,趕得上網路與電腦無比的進步速度!

面對環境的改變(石器時代產生、農業革命、工業革命…等等),人類與其社會一直都表現出無比的韌性與睿智,不斷的尋求突破與解決方法,相信網路時代所要面對的麻煩,絕對不會讓人類走向衰亡,而是更加靈活與豐富的知識、資訊年代。

Monday, June 22, 2009

School paperwork>> Wildlife MANAGEMENT? -- 論當代生態保育理念

在生態學課程中,老師論及「keystone species」,並且以非洲象為例,說明非洲象因其對灌木叢的破壞,影響植被的生長情形,也因此調控了食樹動物與食草動物的生態結構。而非洲象對於環境的巨大影響,除了讓其被認為是keystone species的角色,也讓非洲象的數量控制,成為生態保育的一大爭議,因為某些人認為,控制非洲象的數量,可以維持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的穩定,但某些人則無法認同人為控制生物數量的作法。在剎那間,我也起了很大的疑惑,因為在我的意識裡,所謂的生態保育,是為了讓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例如復育受核能電廠排水影響的珊瑚礁、建立廊道讓受鐵路影響遷移的哺乳動物得以自在移動等等;而非洲象對於植被的影響,則屬於所謂的「自然情況」,不應該受到人為的調控,如此的人類干擾,不是正確的生態保育理念,而是過多的介入生態的演化與運行。因此,我藉此報告,欲討論並理解世人對於生態保育的正當性的看法,並且分析其邏輯的切適性。


「Elephant impact」一詞,指的是非洲象對於植被的影響,非洲象會推倒並連根拔起其食用的樹木,使之無法繼續生長,或者剝去樹木的外皮,使樹木容易起火,亦容易受到蟲害。非洲象的行為導致植物數量無法重新補充或者增加,而且,其消耗的生態biomass比起實際生理所需的量,高出太多。人類的當權者,有鑑於此,開始執行「管理」的計畫,以移至他處、避孕、獵殺…等方式,嘗試降低非洲象的數目,以達到「維持生態穩定」的目的。但何為生態穩定呢?如果生物的淘汰與滅絕都存在於自然的法則中,為何非洲象所造成對生態的影響,不算是「自然」呢?生態是一種「活」的東西,會隨著時間有漸進的變化,而並非亙古不變,非洲象對環境的影響,是否也是合理的生態演進因子呢?"畢竟幾乎所有出現的生物,都已經滅絕了(指從地球有了生命以來),演化即造成滅絕!"時代雜誌的生態保育專文如此反問。主張人為控制的人,則依舊以「生態保育」為口號,究竟生態保育為何?它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我找尋了很多保育團體的理念,試著了解主流保育團體的想法與邏輯。

"近年來本會與專家學者共同呼籲倡導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就是以串連自然界各環節,進而關照整個生態系。唯有體察環環相扣的自然界,並且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才能讓生態系綿延不絕,讓我們一起為子子孫孫留下美好的樂土盡一份心力!"──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WWF的任務即是保育自然,使用最好的科學知識,且持續增進知識,並以此保存地球上生命的多樣性、豐富性與生態系的健康。"──WWF

“保育即是對人類使用生物圈資源的管理,藉此,生物圈可以對現今世代產生最大且可承受的好處,也可以滿足未來世代的需求與渴望。”—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

"我們相信,我們可以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幫助下一代的公民建立態度,藉此,人類得以達到與自然和睦共處的境界。"──Conservenature.org

由以上團體的使命宣示,我們可以看到保育與人之間十分密切的關係,總而言之都會歸納到「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睦永恆共存,而更深入去看,我們則感受到,保育的主要目的其實是試著能夠永遠的從自然取得資源,而保存生態多樣性,則像是維護一家百貨公司,確保你永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資源,況且有些店家的商品能做什麼你都不知道(即比喻有些生物對於人的用處尚未了解),我們更不能冒然的摧毀。所以世人「保育」的重點,在於使人得以永續的從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裡,得到資源;而對於自然本身的「變動」,則無正視,因此,若非洲象的行為造成生態多樣性的受損,非洲象的族群,則需要受「管理」。

J. Baird Callicott的文章「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與保育倫理學」與本文所討論的主題幾乎完全的重合,Callicott在文章內蒐集並討論哲學、宗教、文化、經濟等角度切入的生態保育意義,並討論了許多李奧波的理論,以此延伸至「變動的自然」問題。
Callicott的討論說到"李奧波的土地倫理寫於廿世紀中期,那時的生態科學將自然描繪成趨向靜態平衡,且將擾動和阻礙(特別是人引起的)描述成不正常且有破壞性的。但李奧波其實有警覺到環境的變遷,也對這些變遷非常敏感。他知道保育必須對準一個動態的標的。但是,我們要如何保育一個動態的、始終變遷的生界,尤其當我們使用保育和保存這些字眼-特別是和完整性及穩定性連結在一起時-豈不是意謂著阻止變遷?"由此我們發現對於生態變遷的情形在二十世紀中期以前,真的較不受重視,因此在討論生態保育的時候,也時常忘卻了這一點。

對我而言,地球一個十分不穩定的環境,其能量與各種物理化學的反應與流動,造成了地球環境的不斷變動,而在生物層面,藉由不斷的演化與變異,生物界出現令人嘆為觀止的多樣性,而如此的演化與變異,始終在進行,而地球環境的變遷與生態系的變異,彼此也互相的影響,對於生物的「推陳出新」或者說生物間的消長,產生重大的擾動。我不能預測,如果這樣的變化可以穩定的進行(即地球不會被膨脹的太陽吞噬),最終會不會到達「靜態平衡」,但我能確定的是,這些變化確實正快速且猛烈的進行中。

Callicott定義了保育生物學:"保育生物學所關心的重點不在於個人的命運,而是整個的物種、生態系和進化過程的存續。",在他的眼裡,生態現況的「保存」與進化過程的「延續」都是需要被關心的,這與我的想法較為接近,我們沒有理由去摧毀或者影響生態系的自然運行,自然界的生生不息,自有它(或者說"牠")的一套道理,所謂的保育,即是不讓人類的活動過度的影響了這個道理。

而對於生物多樣性的價值,Callicott也在文章中交叉的分析,基本上,是以經濟學的角度切入,因此說明了所有的生物(包括人),其價值為何。生物的價值,可以因為其有工具性的利用價值而有意義(也就是以人為中心主義來思考),或者是因為生命本身的內在價值,而必須受到尊重(生物中心主義)。我對生物中心主義較為贊同,但Callicott卻在文章中說到"一些傑出的保育學家都寧願從純功利主義的觀點,來解釋為何要保存生物多樣性。"Callicott解釋了很多,以說明生物中心主義的脆弱,而我也以一個簡單的問題,打破了我對生物中心主義的贊同,問題即是「如果今天造成非洲直被破壞的,不是美麗的非洲巨象,而是病毒、細菌、甲蟲,甚至是與我們同為哺乳類的野鼠,我是否也會為這些生物打抱不平?又或者這些植被,是當地人民的重要經濟資源,那又孰輕孰重?」,當人類中心主義成了生態保育的中心思想,維護生態的多樣性現況,想必一定是最為重要的理念,畢竟,為了要求人類進行生態保育,我們必須找到一個可以說服所有人類的理由,而人類中心主義,很容易的就深得人心了!

我曾這樣想過:「為何不放著自然界,使其變遷,搞不好在幾百幾千年後,自然又會演化出對人類更好的物種,如果我們影響到進化的步伐,這種夢幻物種就不會出現了!」我試想這樣的說法,是否可以為進化延續的「自由」解套,但綜觀人類的行為,對於與自己不同的事物,經常使其同化,或者強迫已了解的事物永不改變,美國人試圖以資本主義同化世界,並且迫使中東各國趨向民主政體,都是為了使其得以輕鬆掌握之的心態即為一鮮明的例子。再者,有太多的文獻都說明,在人類出現之後,生物多樣性即進入了從未出現的快速消退期,這又是另一項我們必須要盡全力維持當前所有生物存在的理由。走筆至此即可發現,或許當前對於生態多樣性的價值觀與生態保育的概念,雖然不是最符合邏輯、最尊重自然,卻是在人類存在之下、人類主宰之下,較為可行的也較為及時的理念與保育方法。

在搜尋非洲象族群被人為控制的文獻時,我搜尋到許多文章都以「elephant management」或者「wildlife management」主題,這是我所沒有認識過的領域,使我非常震驚,對我而言我們所要管理的,是人類對於野生動物的影響與傷害,我們不需要,也沒有權利去管理自然的運行,再者,為了真正永續的與自然保持和睦關係,最需要被「族群管理」的物種,即是人類!但是在Callicott的文章中可以了解,在西方主流的聖經思想中,所有的生物與非生物都是因為對人有所益而存在,而相對於其他物種,人類被上帝所賦予獨特的理性與智慧,也是我們能夠管理、支配其他生物的理由。藉此我們得以了解所謂「management」一詞,其背景的宗教、文化意涵。而領導整個科學發展,更主導生態保育理念的西方社會,當然會讓這種觀念強力的影響全球的保育方向,以至於現今的保育理念,其核心思想即是「善待我們的資源與工具,使每一代的人類都能完整的使用之。」。

"如果對土地沒有愛、尊敬與讚賞,或者不重視大地的價值,人與土地的道德關係也就不會存在。當然,我所指的價值遠比經濟價值還要廣泛,我指的是哲學層面的價值。"李奧波這樣說。我想是的,就如同世上的許多與人有關的事物一樣,真正被運行的機制,評鑑其邏輯、合法性或者道德,都無法得到滿分,但是這可能是最容易、最即時,或比較起來最有效率的方法。但在執行這般人類中心主義的保育態度與行動時,若少了對生命與自然之母的尊重與敬愛,所得到的結果,可能會是凋零枯竭的大地,因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道德關係若不存在(僅存在使用者與工具的關係),對於自然的保護,則必然會走到結束的一天,而不是永續的共存。


Reference
Ø J. Baird Callicott, 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與保育倫理學 http://www.tesa.org.tw/?q=node/77 (2009)
Ø Advice on How to Manage Wild Elephant Populations & Richard Leakey’s Thoughts on Elephant Culling http://www.indaloyethu.co.za/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53 (2009)
Ø greenpeace http://www.greenpeace.org (2009)
Ø Bryan Walsh ,The New Age of Extinction ,TIME 29-35 April 13, 2009
Ø Conservenature. org http://www.conservenature.org/ (2009)
Ø IUCN http://www.iucn.org/ (2009)
Ø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http://www.swan.org.tw/ (2009)
Ø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 http://www.iucn.org/dbtw-wpd/edocs/WCS-004.pdf (2009)
Ø WWF http://www.worldwildlife.org/ (2009)
Ø T. M. Smith, R. L. Smith , Element of Ecology 6th ed. ,2006 , p341,342